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科学报》|张福锁代表:协同绿色与发展,需要更多“洱海模式”

发布时间:2023-03-07 发布人:石 靓 浏览次数:478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温才妃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绿色与发展‘相生相克’,如何协调这对矛盾,让我们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在全国寻找综合示范基地,试图协调这对矛盾,却一直没有寻到理想之地。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一次私人度假行程中,他却偶然发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综合示范基地。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福锁首次履职便提交了一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的建议,分享了他在洱海进行“科技大会战”的做法。

       故事是这样的。

       2021年,张福锁正在大理度假,在客栈中无意间被一名北京骑行客认了出来。对方得知他还是一位农业方面的院士后,马上报告给了大理州委书记杨国宗。没多久,他便被请到州里“出谋划策”。

       洱海保护是当地的“一号工程”,然而洱海的水质常年在二类与三类之间徘徊。当地政府发现,农业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之一。

       细聊之下,张福锁得知为了保护洱海,当地禁止农民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种植高投入的经济作物,就连市场上颇有口碑的大理紫皮独头蒜也被禁止种植。洱海的水越来越清,可老百姓没有较好的经济收入,保护洱海的积极性也消减了。

       州里打算加大力度补贴有机肥,听到这里,张福锁眉头一紧,“有机肥分解没有跟上作物的生长节奏,随水流失后也会造成污染”。2022年,他和团队成员做了一个较小的改动试验,当年便使水稻增产30%、氮磷排放降低40%以上。

       这次偶遇成为了双方合作的开始。 

       2021年11月11日至16日,张福锁牵头组织了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绿色发展全国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为洱海保护出谋划策;2022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20多家农业单位的专家齐聚大理,在洱海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科技大会战”。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打响“水质保卫战”,以大理市古生片区为典型场景,构建源头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的“六纵七横”监测网,精准解析古生片区面源污染贡献,提出了科学治污的新思路;联合当地龙头企业打响“高值农业攻坚战”,构建了3套以水环境安全阈值为卡口和以周年作物亩产值超万元为目标的“水稻+”“烟草+”等绿色高值协同种植模式、创制了6款绿色投入品、构建了5套绿色高值生产技术规程,田间验证和示范效果明显;联合当地政府打响“乡村振兴阵地战”,建立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代表的14个科技小院,开展居民用水、垃圾分类和绿色生产等科普培训。
       张福锁希望“洱海大会战”的经验能在全国破解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农业农村部提出增粮工程,“大幅度提升产量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决不能放松,否则我们可能要付出更高代价”。
       “不仅如此,中国正在经历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投入下降、污染减少,对全球绿色发展而言是最好的样板。这些经验对非洲、东南亚国家,甚至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很好的借鉴。”张福锁告诉《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2023年3月7日4版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T3_DQ7wThcG-YxNzUUOg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