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日报》中国世界|“在中国的学习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我”

发布时间:2023-02-16 发布人:石 靓 浏览次数:490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萨图宁在农民的指导下播种。

  “在中国的学习,对我来说是宝贵的经历,因为我学到了如何创新农业实践,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我。” ——萨图宁

  本报记者 颉亚珍

  当地时间早上6时,萨图宁就接通了记者的电话。“我在中国河北曲周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在中国的学习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我。”

  来中国之前,萨图宁是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的农业技术推广官员。2018年9月的一天,萨图宁在网上看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非洲班”招生简章。“我马上就报了名。我在农村长大,看到农民的日子很苦,辛辛苦苦却没有好的收成,从那时起我就在想如何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投简历,交材料,面试,办签证,2019年,萨图宁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首个“科技小院非洲班”34名留学生中的一员。

  “中国老师告诉我,在中国谷子的产量达到900斤/亩,这完全突破了我的认知,我不相信。”萨图宁介绍,谷子是布基纳法索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布基纳的谷子产量只有150-300斤/亩,“中国的产量是我们的3-6倍,这完全不可思议”,他把研究课题定为中国和非洲谷子高产种植技术的比较。

  2020年暑假期间,萨图宁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参加实践和学习。“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中国农村竟然有这么好的实验条件,中国农业专家会给农民提供这么精细的服务。后来我明白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给予农业很多政策支持和补贴。”

  萨图宁在实验站分包了一块面积10亩的实验田,和当地农民结成对子开始耕耘。种子撒下去后,萨图宁打算坐等收割,“在我们国家,种子撒到地里就不管了,收成靠天。”没想到不久后农民喊他去间苗。“我不知道是干什么,好奇地去了,原来是蹲在地里拔多余的苗,像拔毛一样,哇——”身材高大壮实的萨图宁长叹一声,“四五天才拔完。”此时,萨图宁还不相信中国的种植技术,“让干活就干点”。然而,谷子开花时,“我发现这里的谷子和我国的谷子不同。我国的谷子个头有2米高,容易倒伏;这里的谷子矮许多,很少倒伏。”到谷子抽穗时,他有点相信了,“这里的谷穗比我国的大,估计会多出130斤/亩的产量来。”他开始跟着当地农民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个环节。到收割时,他把谷穗捧在手里,“很沉,会比我国的多出600斤/亩的产量来。”上秤一称,他的谷子产量达到了880斤/亩,“太不可思议了!在我国,农业专家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萨图宁彻底信服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智慧。此后,他不仅认认真真地学习、干活,而且积极主动地给当地农民发微信,频繁请教各种问题。

  2022年6月,萨图宁学成回国,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迫不及待,一边通过广播和民众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学所得,一边马上申请试验田。”试验田当月获批,萨图宁把它分成两部分,一块由他的父母耕种,一块自己耕种,都用中国种子,都按中国方式,结果两块地的收成都是400斤/亩。“因为我们的土地肥力差,所以没达到在中国时的产量,但这个数已经非常非常能够吸引农民参与了。我正在组建农民合作社,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下一个播种季大家都会按照中国方式种植谷子,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2022年10月19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发布了5张海报,回顾“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9年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一张海报的配图就是萨图宁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农业实验站学习的情景。“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伙伴国家和地区签署授权经营者互认协议。”华春莹这样介绍这张海报,“同时,中国还在农业、卫生和减贫领域开展了一批‘小而精’的项目,给伙伴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感。”

  萨图宁看到消息后立刻把海报分享给朋友们。“非常骄傲!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布基纳法索和中国进行农业技术合作的工作,而且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项目,意义重大,更是布中两国友谊的象征。”他表示,以后有机会还要来中国深造。

阅读原文: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3/20230215/20230215_012/content_20230215_012_3.htm#page11?digital:newspaperBjrb:AP63ebf5fee4b043bcce2cc1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