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产田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全国解决方案与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年度总结会顺利召开
2025年1月1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申建波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低产田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全国解决方案与技术模式集成应用(2023YFD1901500)”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2025年度工作部署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教授,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保护中心原副主任李荣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首席专家杜森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马文奇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出席会议并进行工作指导,项目各课题负责人与骨干参加会议。
申建波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2024年度项目整体执行情况和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本年度主要取得了以下关键进展:1、基本明确了全国典型区域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演变规律与提升潜力,并初步形成了新的关键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为分区分类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提供基础支撑;2、借鉴前期成果,在全国典型区域初步集成“土壤消障提质-耕层肥水调控-作物系统管理”三位一体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7套,并建立示范区,为区域耕地质量与产能协调提升的“大方案”提供场景验证与基础支撑;3、发展并初步阐明了“地越种越肥”的碳氮、碳磷共济理论,挖掘了碳氮磷共济的协同增效机制;4、初步明确了全国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与产能协同提升的限制因子,同时完善了硬件平台构建,为构建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与全国解决方案提供支撑。随后,各课题主持人与关键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负责课题的2024年度执行情况、研究进展与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和2025年工作计划等进行了具体汇报。
项目组圆满完成了2024年度的任务和考核指标,并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会上专家组和项目组成员针对本年度完成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新的要求。
张福锁院士首先对项目执行情况表示满意,同时给项目团队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张院士强调本项目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全国整体视角,聚焦重大问题,避免局限于小范围或个人兴趣的研究。同时需要通过技术对比、区域经验总结和多次摸底讨论,结合全国性协同攻关体系,提炼对国家农业发展具有实质意义的成果,推动国家农业技术走向新高度;也建议资深专家要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他们专注于长期有价值的研究,在项目带动下,不断成长进步。
马文奇教授强调项目要针对区域的关键问题,针对关键因子,拿出可推广可应用的方案,同时要加强地力提升和产能提升机制原理的解析;叶优良教授强调要突出课题对整个项目的支撑贡献关系,结合农户调研,使用代表性数据,以形成全国可推广、应用的方案,解决全国典型区域问题;李荣主任从“新”、“深”、“广”、“专”四个角度对项目进行了解读,并强调各课题和子课题之间需要加强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查找不足,相互学习,走好之后的路;杜森首席强调项目实施要以目标导向,通过集成、总结、归纳形成切实可行的、能够普遍推广的、创新且实用的技术模式,从政策层面提出可落地的建议。
项目负责人申建波最后对各位专家对项目的指导与工作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项目组全体成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出了要求:(1)提高站位与任务聚焦,项目要从国家层面出发,拿出宏观且能在局部落地的方案,积极吸收和系统整合各地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与国家和地区相关行动要紧密结合,各课题主持人需高度重视,拧成一股绳,主动解决问题;(2)创新思路与深度广度,可借鉴已有进展和模式,展现创新思路,避免因循守旧,要避免只关注细节,需提升到区域尺度,总结、归类、整合模式与进展;(3)智能决策系统至关重要,关注区域尺度上耕地质量演变及障碍因子,运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凝练并整合相关内容,同时,加快搭建数据库平台,加快智能决策系统与全国解决方案的融合,先干起来,再优化改进。最后,申建波强调2025年各个课题主持人要按项目要求提前布置工作,提高效率,尤其是各区域要在千亩示范区打造出亮点,边示范边优化边推广,确保示范区做出效果,协同提升耕地质量与作物产能。
此次会议为“中低产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全国解决方案与技术模式集成应用”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讨论与部署,项目团队对未来工作目标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项目各方协同合作和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推动该重点研发项目的创新与技术应用,为我国中低产田耕地质量和产能协同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检测保护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的项目课题主持人、骨干和学生代表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文编辑:于天祥,吴政武,徐杰
内容审核: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