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2025年春季学期植物营养Seminar第七讲

发布时间:2025-04-07 发布人:陈一帆 浏览次数:


读文献,做贡献。


为深入贯彻绿色梦想"121"行动精神,推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农业绿色发展事业,本学期学术研讨会将聚焦以下核心议题: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的创新突破、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研发、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开发,以及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创新。

2025年春季学期第七期seminar围绕氮高效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和产品创新与应用,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白洋教授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张芸副研究员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实践,分享新思路、新技术与典型案例,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诚邀各位师生积极参与!


时   间:2025年4月10日 19:00-21:00

地   点:中国农业大学资环楼五区 219/31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白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长期从事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互作领域的研究,从菌群与植物协同互作的角度探索植物生长与健康的机理。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总引用27000余次,入选2022、2023、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非病原微生物与农作物良性互作机理”、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Rising Stars in Plant Sciences 2022,获得 CSPB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五届腾讯“科学探索奖”。


张芸,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的研究,通过“人工智能设计+生物技术”的融合模式赋能菌种设计和创制。开发了数字细胞驱动的菌种设计平台;建立了多种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基因表达静态和动态调控等技术,通过对底盘细胞的精准调控和代谢重编程,提升生物合成效率,创制生物制造“芯片”——微生物细胞工厂和工业新菌种,突破了产量低和无法实现生物发酵生产的氨基酸的合成瓶颈,与企业合作所改造的赖氨酸菌种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突破国际专利壁垒,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主持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科研项目。在mSystems, Nanoscale, ACS Synthetic Biology,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30余篇,授权专利35项(含15项国际专利)。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2014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二等奖、2014-2015年度银川市产学研合作奖。



腾讯会议:964 6356 7416(满500人请观看直播)

会议直播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19165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