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农大校报》追忆|在生命的最后十天里……

发布时间:2023-04-01 发布人:石靓 浏览次数:1410

你是苍洱间流动的红,

你是田埂上前行的旗。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夜后再邀陪一次明月,

晨前再独对一回朝霞。

荣归大地,续写一生痴爱,

风范长存,留与后人为楷。

——“大理楷模”颁奖词

《中国农大校报》报道版面

       本报记者 何志勇
       你有没有看见他?清晨的露珠有思念想转达。种子昨夜悄悄冒芽,就想给他个惊喜呀。
       你有没有遇见他?新长的枝芽有花苞要送达。那个问题有了回答,好想他能点个赞呀……
       3月24日晚,悠扬哀婉的歌声在大理群众艺术馆礼堂第三届“大理楷模”颁奖晚会响起,中国农业大学驻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挥舞着手机,用闪亮的屏幕在剧场亮起点点星光,向刚刚被追授为“大理楷模”的“洱海卫士”——江荣风老师表达心中的怀念。
       2022年11月19日,江荣风教授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在云南大理不幸逝世。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江荣风教授生前长驻200多天的云南大理古生村,追寻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忙碌身影——

2022年11月16日
江荣风分享非洲科技小院照片

凌晨1点的新闻来稿 
       2022年11月8日清晨6时12分,刚刚醒来的记者拿起手机,看到了江荣风老师在凌晨0时58分发来的微信消息:“重要新闻稿件,请帮忙修改、编发。”
       打开文档,这篇新闻稿是《中国工程院17位院士齐聚大理古生村 共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
       “从11月5日至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世界农业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粮食安全国际联盟承办的‘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在古生村召开。”新闻稿件的作者、被抽调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分院工作的《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编辑石靓回忆说:“这次会议规模成盛大,不仅有中国工程院十几位院士,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云南省、大理州的领导等80多人出席会议,还有荷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国知名学者在线上参加会议,共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大计。”
       “在一个相对偏僻的村里开这样的会议,需要协调的事情太多了!”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副教授回忆说:“从会议议程到来宾接送、食宿安排,甚至于会议现场的布置,论坛期间的每一件事情,江老师都要过问,很多事情还亲力亲为,深怕有一点点纰漏。”
       “江老师每天太忙了,研究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处理,发给他审核的新闻稿总是在半夜才有时间看。”石靓说:“常常在凌晨才把定稿反馈给我们。”
       翻看微信记录,记者在那几天里,也总在深夜或清晨收到江荣风转发来的新闻稿:
       11月11日早上6时51分,《河北省领导赴曲周实验站调研 看望在站师生》;
       11月16日晚上23时57分,《中非科技小院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马拉维揭牌》;
       ……
       2022年初,带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云南视察时“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为了更好地破解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设立大理分院,科技小院也进驻古生村,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洱海科技大会战”。
       作为这项伟大战役的谋划者、决策者之一,当时已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等数职在身的江荣风教授又一次踏上新征程,担任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分院院长,长驻苍山洱海,指挥、参与这场联合全国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力的“洱海科技大会战”。

2022年11月9日
江荣风在柠檬科技小院眺望远方

柠檬科技小院揭牌了
       11月9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建设的“巍山柠檬科技小院”落户马鞍山乡红旗村。
       “借助科技小院强大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能够有效破解制约巍山柠檬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等瓶颈和问题,”巍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字文源希望借助科技小院“打通柠檬产业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江老师也参加了小院揭牌仪式,”巍山柠檬科技小院负责人、云天化集团员工杨家伟还记得那天江荣风穿着深蓝色的卫衣,胸前和肩膀分别印制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的醒目标志。
       “江老师时不时会拿着手机照相。”杨家伟有些惋惜地说:“那天人很多,我们之间没有机会交流。”
       “江老师和蔼可亲。”在这之前,杨家伟与江荣风有过两次接触——在2022年4月30日和6月1日,江荣风分别带队赴丽江市永胜县、巍山县紫金乡射克佐村考察科技小院的选址,几经比较最终选定马鞍山乡红旗村。
       “江老师讲话言简意赅,总是三言两语就能把意图明确地告诉你,像我这样‘悟性比较低’的人也能明白应该怎样去做这件事。”
       “我们去永胜县考察后,需要写一份调研报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杨家伟感到无从下笔,“江老师边给我泡着茶,边给我讲解调研报告的结构:第一条应该写啥,第二条应该写啥,第三条应该写啥……,第一条应该撰写什么内容、应该选用哪些图片……,听了他的悉心指导,没过多久,我就把报告写出来了。”
       “江老师很精神,很有活力!”杨家伟还保留着这三次见到江荣风老师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记者感觉11月的江荣风似乎显得疲惫。“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光线的原因。”面对记者的疑惑,杨家伟又觉得:“也可能是路途比较远,山路不好走,导致的疲惫。”
       11月11日,江荣风又参加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蔬菜科技小院揭牌仪式。
       “蔬菜科技小院将通过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自下而上构建洱海流域绿色高值蔬菜体系,同时通过减排增产,探索绿色高值,优质高值、产业提升的三步洱海流域蔬菜绿色高值技术创新路径,最终达到协同实现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新闻报道中这段描述的背后,同样“藏着”读者们看不到的故事——江荣风和团队成员们许多个日日夜夜的调研、论证和紧张筹备。

2022年11月10日

江荣风分享生日蛋糕(手机视频截图)


“今天,我吃了生日蛋糕”
       “今天,我吃了生日蛋糕!”2022年11月10日深夜,远在北京家中的唐小革收到了丈夫江荣风从大理古生村发来的微信消息和照片。
       从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开始,江荣风就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四处奔波,从曲周转战东北建三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高山平原,如今又来到洱海之滨。
       “江荣风长年在外,总是从早忙到晚。”唐小革早已习惯了丈夫“不顾家”,却也时时担心着:“他身体也不好,每天晚上我都要等着和他视频一下,才能安心睡觉。”
       “他几乎没有庆祝过生日。”回忆与江荣风成婚后的30年,唐小革的脑海里,翻拣不出一起过生日的画面:“他自己忙得没时间过生日,我和孩子的生日他也总是不记得。”
       “他是个工作狂,在家里待不住。”2022年9月中旬,唐小革因肾结石住院做手术,江荣风短暂回了一趟家。
       “开始他还不想回来,让儿子江勇照顾我,让请护工。”一向无条件支持丈夫工作的妻子,这次却坚持提出了要求:“我说不行,你这次必须得回来!”
       “但出院没几天,他就想着回去工作,”唐小革看到江荣风心里惦记着大理的工作,坐立不安,只好说:“那你就回科技小院去吧!”
       “我的生日在9月底,”刚刚做过一场手术,妻子却没有收到丈夫的祝福,唐小革“生气”地回忆说:“我也不说,我就等着他的祝福,他都给忘了!”
       “我的生日,你是不是忘了?”后来,还是沉不住气的妻子“责问”丈夫。
       “我们家有事,你是不是又忘了?”10月中旬,儿子江勇的生日也到了,唐小革说:“他还是忘了。”
       “爸爸没有在家里过过生日,”正在中科院生物所学习的江勇,想不起全家人一起庆祝生日的场面,“最多就是视频说一声‘生日快乐’。”
       “今年(2022年),他把我和妈妈的生日都忘了。”江勇在生日的第二天,收到了父亲江荣风在母亲提醒后发来的微信消息“生日快乐”:“爸爸问我生日过得怎么样,我说一个人,吃的挺好的。”
       “爸爸生日那天,我说了‘生日快乐’的。”那个夜晚,在妈妈与爸爸视频通话的时候,儿子冲着手机屏幕,对爸爸送上了生日祝福。
       “那天下午,我们无意中发现是江老师的生日,就想给他一个小惊喜。”11月10日这一天是江荣风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学生们偷偷去买了个生日蛋糕。金可默回忆说,“晚上,老师们例行总结了前几天的工作,讨论安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之后,就一起吃蛋糕,江老师很开心,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隔着千里山水,同看一轮明月。那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难得又难忘的温馨夜晚……  图片
2022年11月14日

江荣风在滇池边的片刻闲暇


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
       2022年11月12日,张福锁院士带领江荣风等团队成员一道驱车前往昆明等地,连日里参加了多场调研交流、项目对接活动。
       11月15日,回到古生村,江荣风走进了研究院的邻居——村民李德昌的家里,聊起了“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德昌的家里,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拉家常,谈生计、聊民情、问发展、说保护、话乡愁,特别嘱托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洱海。
       “总书记来到我们家,看了厨房,看堂屋,坐在小院子里面拉家常。”李德昌记忆犹新,那天阳光灿烂,和风徐徐。总书记说:“党和政府今后还会不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江老师和我聊如何把‘乡愁小院’院里院外规得更划好。”“乡愁小院”,这是如今李德昌的家门口挂着的醒目标牌,在2022年11月15日那天,他和江荣风畅想着:“把‘乡愁小院’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点。”
       “乡愁是什么呢,总书记说就是来到这个地方想念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李德昌和江荣风相谈甚欢,“江老师说既要让村民们富起来,也要把环境保护好。”
       “他没有架子,特别喜欢和村民聊天。”格林小筑民宿老板常常看到江荣风在村子里、在洱海边散步。
       “江老师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我们既保护洱海又增收致富,”种植合作社社长、古生村村民何利成记得:“他说要以科技的力量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22年10月

江荣风在古生村丰收的稻田里


师生两人“最后的午餐”
       “江老师一直在不停地给宾客盛饭,倒茶,拿牛奶,递纸巾……”中国农业大学2007级博士生、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小康副教授万万没有想到:2022年11月16日中午,难得一次与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江荣风一起吃的一顿工作餐,却是师生俩“最后的午餐”。
       “那天是个星期三。”胡小康记忆深刻,他陪同曾在大理大学共事的一位老领导来到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分院交流,中午在研究院食堂用餐时,他紧挨着江荣风右侧落座。
       “席间,江老师不停地、热情地向大家推荐菜肴,他特别给大家推荐桌上的鱼,一鱼三吃,都很可口。”胡小康说:“一顿午餐下来,只见江老师为别人忙碌、服务的身影。”
       看到老师一直在招待宾客,自己却没好好吃东西,胡小康想为老师盛点饭、夹点菜时,总是被拒绝:“他还不时叮嘱我多吃点这个菜,多吃点个菜……”
       “江老师总是处处想着别人,自己却从不愿意麻烦别人”。2022年3月10日,江荣风等陪同张福锁院士等一行造访大理大学。参观校园时,江荣风看到同行的另一位老师随身携带的行李有点多,就让胡小康去帮忙拿。“我看到江老师的背包物品也很多,”当胡小康准备为江荣风分担时,又被拒绝了:“江老师说不重,我自己背着就可以。”
       “那天的午餐吃得有点晚。”胡小康还记得11月16日那天用餐时,已经过了中午1点。但他却可能不清楚那天上午,江荣风老师有多么忙碌:
       8时30分,参加云南省第四届留学生文化节交流营赴古生村科技小院参观学习活动;
       9时30分,接待云南省委宣传部的调研人员;
       10时30分,接待云南省有关厅局洱海保护调研工作组;
       12时,与来访的昆明理工大学团队,商谈建立高原遥感科技小院事宜;
       吃过午饭后,14时30分,江荣风又与云南顺丰集团对接借助科技小院平台专家力量,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洱海生态环境保护。

2022年10月,在丰收的稻田里

一心只想着小院的工作
       11月16日傍晚,忙碌的一天终于过去了,大家陆续来到研究院食堂吃晚餐。
       “江老师感觉有些累,”中国农业大学张朝春教授回忆说:“没怎么吃东西就回屋休息了”。
       “他捂着胸口说不太舒服,”江荣风的大学同窗、中国农业大学同事、退休后又来到古生村投入科技小院工作的李健强教授回忆说:“他以前没有这种表现。”
       “我们觉得要去医院。”张福锁院士和同事们觉得这个病情要特别重视,立即安排人连夜把江荣风送到了大理市的医院。
       “他住进医院,第二天就想着出院。”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分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教授说:“一心还想着小院的工作。”
       住院治疗两天,江荣风感觉好了很多,再次提出回到研究院、回到古生村科技小院。
       “他从病床上起来,我给他穿鞋。”18日早晨,李健强来到医院帮忙办理出院手续。两天多躺在病床上,身上都是仪器,江荣风终于能下床了。李健强回忆当时的情景:“他特别高兴,那个感觉良好,就像‘航天员出舱’一样。”
       回到古生村,江荣风状态很好。晚饭后的傍晚,他又坐在研究院前厅的茶台,为大家泡起了茶聊工作……,大家也都稍稍松了一口气。
       当晚,江荣风病情却出现反复,再一次紧急送往医院……
       2022年11月19日8时10分,江荣风在云南大理逝世。

3月24日,“大理楷模”颁奖晚会

张福锁院士追忆战友

每一幅画里都有他……
       “清洁的海滩,清澈的水”“阳溪出现山洪”……在古生村的每天一大早,江荣风都要走出科技小院,到一旁的阳溪观察水质情况。
       “他发布的照片不是在田里察看农业种植情况,就是在察看阳溪的水质情况。”2022年11月19日,古生村科技小院研究生申其昆和同学们发现,这本该每天出现的字句和美丽照片,却缺席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群聊。
       “他每次经过我的小吃店门口,都会跟我说句‘老板生意好’,我们就像是邻居一样。”古生村村民杨秋燕说:“江老师他们来了古生村,改变了古生村的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收益。”
       11月21日,江荣风告别仪式在大理举行。一大早,李德昌的儿媳妇就和家人一起赶到告别仪式现场。
       “江荣风教授一生学农、爱农,以拳拳赤子之心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丰功伟绩。”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沉痛悼念:“江荣风教授勇于开拓、忠于职守、严格要求的敬业精神,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计名利的高尚品格,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精神,将永远激励着资环人砥砺前行。”
       为表彰和纪念江荣风教授对大理发展及洱海保护做出的突出贡献,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追授江荣风同志“洱海卫士”称号。
       “江荣风是我最亲密的战友,我们一起工作了30多年,他一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甘于奉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2023年3月24日晚,张福锁院士在“大理楷模”颁奖仪式上深情追忆战友:“前年我们两人一起来到大理,开启了‘洱海科技大会战’的伟大行动,他一年200多天住在古生村,每天早上‘巡湖’考察水质,每天进村入户策划各项工作,为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贡献了他的一切,他把自己贡献给了这片热土,贡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
       我想我有见过他,田里开满的小黄花,还有半盏乌龙香茶。
       我想我有路过他,巷道转角的蓝白衣裳,还有溪边那抹红呀。
       青石路上开满了花,每个角落都是幅画,每幅画里都有他……
       在这个让人感动的夜晚,动人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像风一样,吹拂苍山洱海,飘过江荣风走过的每一个角落……


(点击图片转至《中国农大校报》江荣风教授生平)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0K5nIIHpioCet8q2WeW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