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新华社|院士博士来到洱海边——探访洱海流域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06 发布人:石靓 浏览次数:582
作者:王明玉 丁怡全 金小茜

       20世纪90年代始,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两次蓝藻暴发,水质恶化牵动人心。如今,洱海水质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一幅人才、科技、产业助力的绿色转型画卷正徐徐铺展。

洱海及周边村落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院士博士探索洱海治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紧邻洱海,在古生村的一片水稻实验田里,十几名学生正和村民们一起插秧。大伙挽起裤腿,面朝水田,认真检查着手里的秧苗。这些学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完成理论学习后,长期派驻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小院——古生村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团队带领学生们走田间、进企业、挨家挨户调研,破解洱海治理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师生和村民在实验田里工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过去,只知道雨后农田村庄的污水会流入洱海,产生面源污染,但不清楚污水是从哪来的。现在,我们在古生村片区构建了‘五纵六横’全过程面源污染动态监测网络,同时对降雨进行实时监测。”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文超说。

       治理的同时,发展不能停。过去农户种大蒜,大水大肥污染严重。后来大蒜种植被叫停,许多产业发展受限。

       “我们研发出绿色智能肥,每亩地减少肥料用量和成本在30%以上。开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试验,优化‘水稻+油菜’等传统种植模式,预计播种满1年时,实现亩产值1万元,带动村民增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说。

做好产业“加减法”

       对洱海来说,保护也是一道“加减题”。“十三五”期间,洱海流域关停搬迁46个规模养殖场、3座水泥厂,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被按下“暂停键”……

       与此同时,云南加快“大祥巍一体化”步伐,把洱海流域内的产业和人口向流域外的祥云县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转移。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输水输气管道在空中架起……祥云财富工业园区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一名工人在工业园区里工作。(新华社记者陈欣波 摄)

       “水泥等产业正在落地祥云、发展祥云。”祥云县常务副县长熊冬良说。

       而在洱海流域,重点发展文旅、康养、绿色食品等产业,智慧景区、特色旅游小镇成为新名片,大理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今,129公里环洱海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被批准为云南自动驾驶试点,无人驾驶观光车将载着游人一览苍山洱海的秀美风光。

       彩云之南,绿为底色。在素有生态安全屏障之称的云南,正走出一条特色、绿色转型之路。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敏 马兴坚
阅读原文: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582637290604943135&item_id=13582637290604943135&cdn=https%3A%2F%2Fregion-yunn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