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亮文解读 | 北京市高校食堂食物浪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3-05-19 发布人:唐静月 浏览次数:5608

食物系统转型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

专 辑 文 章 介 绍

 · 第七篇 · 

▎论文ID

Factors Influencing Food-Waste Behaviors at University Canteens in Beijing, China: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北京市高校食堂食物浪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调查
发表年份:2023年
第一作者:范豪
通讯作者:王晶晶
 :   jwang010@cau.edu.cn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

  Cite this article :  

Hao FAN, Jingjing WANG, Xiaotong LU, Shenggen FAN. FACTORS INFLUENCING FOOD-WASTE BEHAVIORS AT UNIVERSITY CANTEENS IN BEIJING, CHINA: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Front. Agr. Sci. Eng., 2023, 10(1): 83‒94 https://doi.org/10.15302/J-FASE-2022472

 
 · 文 章 摘 要 · 
       食物浪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危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食物浪费贯穿食物供应链的全过程,发生在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因其规模巨大尤其值得关注。因高校学生是消费端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故研究他们的饮食模式和浪费行为很有必要。为了解高校食堂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形成原因,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农业大学食堂展开实地调研,共收集705份调研问卷,从社会心理因素、个体特征和就餐因素三个维度对学生食物浪费行为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浪费人数比例相对较低,浪费人数约27%。知觉行为控制、性别、月生活费、BMI指数、就餐时间、就餐预期、食物份量与学生食物浪费行为显著相关,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和食物份量与食物浪费行为相关性最显著。行为意向、家庭位置、食物评价与食物浪费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为减少校园食堂食物浪费,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后勤部门的监管作用,优化食堂食物种类、分配等。
 
 · 文 章 亮 点 · 
1. 调研了中国北京高校食堂食物浪费的实际情况。
2. 分析了高校食堂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3. 借鉴计划行为理论,建构食物浪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4. 测量了社会心理因素、个体特征和就餐因素与食物浪费行为的相关系数。
5. 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预防和减少大学食堂食物浪费的措施。
 
 · Graphical abstract · 

图片

 · 研 究 内 容 · 

▎引言

       食物浪费发生在食物供应链的全阶段,如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污染、生产资源的浪费,并造成额外的社会经济支出。近年来,减少食物浪费,尤其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减少食物浪费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落实减少碳排放战略的重要途径。伴随着2021年《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了解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为反食物浪费运动提供更多决策信息,对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尤为重要。

       高校学生是重要而特殊的食物消费群体,正处在身份意识和环境信念形成的成年初期,而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将构成社会发展人口的主体部分。由于学生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他们往往更容易影响家庭的食物消费。因此,研究高校学生食物浪费行为,探讨影响因素以加强相应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减少食物浪费的良好习惯,形成倡导减少食物浪费的社会风气,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理论框架

1. 社会心理因素

       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此展开分析。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对个体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效力,强调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而行为意向与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 Norm)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相关。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他们普遍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有关节约食物的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减少食物浪费有清晰的认知,也就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意向,进一步降低食物浪费行为的产生。同时,受到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食物浪费普遍持有负面的感官效应,且在社会层面经受个体和群体的重要影响,对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耳濡目染,因此产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可能性较小。

2. 个体特征

       影响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家庭位置、月生活费、BMI指数等。在性别上,男生食量普遍上大于女生,在校园食堂中面对同一份量的食物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造成浪费。来自不同区域的人有不同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家庭位置作为重要的区位因素与学生的认知、信念的形成有关,而这些因素与食物浪费行为息息相关。在月生活费上,生活费更高的学生有能力购买更多的食物,而这些学生更容易造成食物浪费。BMI指数可以衡量个体身体状况,BMI指数越高的学生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他们的食物摄入量可能同时增加,而产生食物浪费的可能性更小。
3. 就餐因素
       考虑到学校食堂的特殊性,学生在食堂就餐是与其它地点就餐存在差异,因此就餐因素(包括食物评价、食物份量、就餐时间、就餐预期等)影响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食物评价包括对食物口感、香味、品相的评价,对食物评价程度越高,学生就餐时消费完所有食物的可能性越大,造成食物浪费的可能性越小。在校园内,食物份量是影响食物浪费行为的关键因素。虽然食堂内的食物通常有多个份量规格,如半份与一份、大碗与小碗等,但食堂内的食物份量分级显然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食物份量越大,学生造成食物浪费的可能性越高。在就餐时间上,由于课程安排和个人习惯,学生往往在固定的时间段前往食堂就餐,就餐时间是否充足显然直接影响学生食物浪费行为,就餐时间充足时,学生造成食物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小。就餐预期,指学生就餐时对食堂食物是否符合个人期望选择的评判,当学生在就餐时选购到了他们钟爱的食物,产生食物浪费的可能性就会减小,而当选购的食物种类不符预期时,产生食物浪费的可能性就会上升。

       基于上述对社会心理因素、个体特征和就餐因素与食物浪费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理论框架(图1)。

图片

图1 理论框架


▎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为截面数据,来源于2021年11月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内食堂调研,当学生在食堂完成就餐时,我们随机抽取学生参与问卷调研收集数据,本次调研获得有效问卷705份。由于理论模型包含一些潜在的变量,为测量变量间复杂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对此次调研的食物浪费人数结构进行分析,705名受访者中有190名受访者(27%)在用餐时产生了食物浪费,515名受访者(73%)未浪费食物。进一步,从受访者的性别进行划分,19名男性受访者和171名女性受访者在用餐时浪费了食物,其在男性和女性样本中占比分别为10.9%和32.3%,女性浪费食物的比例高于男性(表1)。

表1 按性别、学历和家庭背景划分的学生食物浪费比例

图片

       对影响高校食堂学生食物浪费的行为意向、知觉行为控制、食物评价等因素进行回归,并对SEM模型中影响不显著的路径与因素进行修正,得到食物浪费行为影响因素标准化系数路径分析图(图2)。从非标准化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可知,知觉行为控制、性别、食物份量、月生活费、BMI指数、就餐预期、就餐时间与食物浪费行为显著相关,其中感知行为控制和食物份量的与食物浪费的相关性最为突出,这意味着学生的个人经验、预期障碍与食物浪费行为的相关性最为明显。行为意向、家庭位置和食物评价与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图片

图2 标准化系数回归路径图


▎结论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个体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和就餐因素三个维度研究了影响高校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结果可知,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国高校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仍与个体差异和就餐因素有关。因此,为了减少高校食堂食物浪费,应该优先考虑学校食堂管理的客观因素,如优化食物份量和种类等。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hep.com.cn/fase/EN/10.15302/J-FASE-2022472